推广毽球40年,这位德国老人在中国又被感动了

文章来源:体育教研部发布时间:2024-12-18浏览次数:10

近日,第十一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在天津市西青区举行。子牙河畔,10支参赛队伍在为期5天的赛事里各展风采。

对于一项世锦赛来说,10支代表队略显单薄。但对小众的毽球运动来说,这样的相聚称得上弥足珍贵。目前,毽球爱好者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,世锦赛也在这两大洲轮流承办。其中,首届赛事于2000年在匈牙利举行。

图片

尽管赛事规模有限,但出于对毽球纯粹的热爱,很多老面孔每一次都会赴约。最年长的,要属德国人彼得·冯·鲁登。他是国际毽球联合会终身名誉副主席,今年已经77岁。在欧洲毽球爱好者中,彼得无人不晓。他与毽球的故事,已经持续40年之久。

老少咸宜的运动

毽球由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踢毽子演化而来。简单理解,毽球是一项集羽毛球的场地、排球的规则、足球的技巧为一体的隔网对抗运动。

1984年,第一次来中国旅行的彼得在广州与毽子结缘。他说,踢毽子充满趣味、老少咸宜,令他着迷。于是,彼得辗转从工厂购买了许多毽子,带回德国。现在,彼得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德国练习踢毽子的场景。“我一开始在屋子里踢,但是空间太小了。于是,我又跑到户外,那一天的风特别大。”

图片

学到一身本领后,彼得便下定决心,全职推广毽球。原因很纯粹,就是“钟爱毽球”。那一年,彼得38岁。上展会表演、进校园教球,彼得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开启了毽球推广事业。他回忆,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,学生很喜爱这项运动。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、毕业,能坚持下来的并不算多。

尽管如此,彼得并不气馁。即便如今年事已高,他还是会偶尔来到校园,教学生踢毽子。

更加激烈的较量

从实力来说,亚洲队伍一直强于欧洲队伍。在技术层面,欧洲选手进攻端依赖于踏踢,而亚洲选手更加灵活,能够熟练掌握踏踢和倒勾两项技术。本届世锦赛,来自亚洲的越南队、中国队和中国香港队继续占据优势。

但改变正在发生。赛事裁判长邱汉祥感叹,欧洲队伍以前和中国队、越南队较量完全不在一个水平,基本功较差,一局21分的球,能过10分就很难得。但是,现在场面上已经旗鼓相当,攻防都有质量。“他们的基本功比以前扎实,说明练习的时间多了,比赛也更多了。”邱汉祥说。

图片

欧洲队伍中,德国队和匈牙利队是两支传统强队。这与彼得以及他的匈牙利好友密不可分。法国队和意大利队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。欧洲球队之间的相互较量,通常胜负难料、激情澎湃,颇有些绿茵场上对决的氛围。

意大利选手弗朗切斯科·科隆博说,球队这些年在欧洲参加了很多毽球赛事,包括德国公开赛和法国公开赛,水平提升很多。他的队友莱蒂齐亚·安德烈亚·维尔加,正是通过观看毽球赛事喜爱上这项运动,现已坚持了六年。这次赛事也是她的第一届世锦赛。“为了备战本届世锦赛,过去的一整个夏天,我都在全情投入训练。”莱蒂齐亚说。

享受每一次团聚

走进赛场,德国队的比赛总是非常热闹。无论在场上还是替补席,队员们都会忘情庆祝,充分展现对比赛的投入和热爱。不少队员表示,他们并不是真的在意比赛成绩,而是享受每一次团聚的时刻。这也是毽球这项运动的魅力之一。

选手对比赛的热爱,可从赛制的调整窥见。邱汉祥介绍,近些年,很多队伍提出,国际赛事场次太少,“好不容易来交流一次,没打几场球就淘汰了”。为此,本届世锦赛调整赛制,各单项赛不再直接进行淘汰赛,而是和团体赛一样,采用分组循环赛后,再进行淘汰赛。比赛总场次,也从100多场增加到200多场。

图片

彼得也是中国队的老朋友。赛场边,常能见到他与中国选手相谈甚欢。从毽球比赛到彼得妻子养的家禽,几乎无所不聊。看到34岁的麦宇添,彼得还饶有兴致地开起了玩笑,先是询问多大,在得到34岁的回答后,又接上一句“你看着比我年轻”,引得众人哈哈大笑。

由于疫情,上一次毽球世锦赛举办距今已有5年。来过不下20次中国的彼得,上一次来中国也已是7年前。眼见如此热闹的氛围,他的心中又燃起一团火。“回到德国,我会继续把毽球好好推广起来。”彼得说。